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facebook下载地址

facebook邀请码(最新免费)

兴趣联盟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分享

    栖霞原创丨体验“短期出家”日记(8):出家就是学习

    QQ202009904 2021-11-02 21:55


    栖霞原创丨体验“短期出家”日记(8):出家就是学习
    太乙 南京栖霞古寺  

    图片


    体验“短期出家”日记(8)

    ——第7天,4月13日,周四,晴


    “出家就是学习”


    大概是昨晚爬山累了,回来后还兴奋,同屋的四个人又扯着登山说了一通话,特别是德国小伙想周游中国怎么走比较好,大家给他出主意,这又是我的话题,于是说多了、睡迟了、今早也起迟了,慌慌张张。


    早课继续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今天的上午、晚上有两节大课,一是南京清凉寺住持理海法师、二是牛首山佛顶寺住持曙光法师授课,他们都是栖霞寺走出去的,现在都是南京市佛教协会的副会长。

    图片

    理海法师今天是僧装隆重,体现的是出家人的一种威仪和对短期出家营员的一份尊重,授课的题目是《契入佛道的津要》。从讲课前的投影屏幕上可以看得出来,法师是经过了认真的准备,这是一篇占有1789KB内存的讲稿,最后定稿的时间是昨天下午四点。一个寺院的住持,事务繁忙中认真对待这次“开示”,令人肃然起敬!


    从上午八点二十至十点十分,将近两个小时的授课,分为四个专题:


    一、威仪严身,通过四威仪的约束,五个“轻”的要求,达到心正身正行正、耳根清净;只看好样子,做到“人非我不非”,便是修行。


    图片


    二、和合入众:做到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入众五”即是与大众相处要记住的五个方面:


    1、下意:要放低身段、谦卑礼让;

    2、慈心:给他人快乐、让社会祥和;

    3、恭敬:大众是助行的源,行善是长寿的本义;

    4、知次第:法戒具首、长幼有序,待人接物要有定力次第;

    5、不说余事:说对圆满有帮助的事,调和心性、修养身心、融入大众(这应该是对根本五戒之四的延伸吧?)


    图片


    三、三学入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诸恶莫作、无量善行;戒是规矩,是约束;定是不散乱,外不乱内不动,心静如水,智心易出、调身吸心;慧,要慧学,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聪明是利弊同生、利害占半,智慧则是要为善莫恶,解脱。


    图片

    有四种僧人:


    胜义僧——功德广大,与法自在;

    世俗僧——能持戒,属于凡夫非圣僧;

    哑羊僧——犹如一只不会说话的羊,虽有僧装,不律己不示人;

    无惭愧僧——不怕因果不守戒。僧众中亦有高低之分,本不奇怪。


    四、弘愿摄心:“出家就是学习”,学佛法、学仪规、二时临斋偈颂唱赞放生皈依,在无尽轮回中三慧并重三学增上,往来终身冷暖自知,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佛法即心法,佛子三省:信念坚定否?行于正道否?——行正、心正、法正的关系。弘法利生否?——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普度众生与利益大众的关系。


    图片


    下午的课时安排出现了空缺,调整为由净善法师的《佛教文化与中医略谈》。我们已知,净善法师在出家前学的就是中医,说得是本专业与佛学的统一,几乎就是信手拈来,好懂。基于慈悲、尊重生命不杀生而主张的素食、定心坐禅、茶文化这些佛教的做法,与中医的养生理论不谋而合。


    佛法为药,专治贪嗔痴;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信仰荒芜了,要充实空虚的内心,要明理开智慧立信仰,医道治身体之病,佛学治心灵之病——“欲知前世因,便是今世果;欲知后世果,便是今世因”,这显然已是更深层次的“医道”问题了。没来之前,对于素食还心有几分疑虑,现在一周下来了,身体出现的变化,上通下达、倍儿爽;汉传佛教的三要素“素食、僧衣、单身”,这素食中还忌口葱蒜洋葱韭菜兴渠,辣椒生姜不在其列,这些都是起于佛教的尊重生命、慈悲心理。


    养生机理在于:畅通百脉祥和人体磁场;杀生食肉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动物在被杀时恐惧产生的毒素造成“病从口入”);净化心灵素食长寿;茶道的禅茶,讲究三德的清净和雅。最后说到了唐朝怀海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每条都是至理名言,敬录如下: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只可惜时间不够,没有能逐条解说完。

    图片


    闻听的经典语言有:八万四千法门,朝着一个方向——寡欲清修、终成正果;天龙护法神在寺院里关注,头顶三尺有神明;棒喝之下无私庭;身教重于言教;天下名山僧占半,人间好话佛说尽;要知前世因,便看今世果;要知后世果,便是今世因,学佛者必信因果;一日三餐:晨天食、午佛食、晚鬼食。


    还了解到,那场浩劫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首任院长还是赵朴初先生。


    牛首山佛顶寺是政府兴建的佛教景区,因为供奉着“佛顶骨舍利”,门票从98-160元不等。佛顶寺的住持曙光大和尚就是给我们受沙弥戒的法师,本来下午是他的课,却是由于牛首山寺院事务繁忙,改在晚上上课。大和尚空着肚子从江宁赶过来、又空着肚子给我们讲了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课时,真是“阿弥陀佛”!善莫大焉!


    图片


    曙光法师的课不像上午理海法师的课有明细的电子版提纲,都是信手拈来、理论和实际融会贯通,仿佛领着你在菩提道上走了一趟,同样印象深刻。


    说到戒律,佛陀用了42年制定戒律,最根本的戒律就是五条,就像不少学派以“五”字数概括本学派核心思想一样,譬如儒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佛教的根本戒律也是五个字“杀、盗、淫、妄、饮”,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沙弥十戒、比丘戒有250条戒律,比丘尼戒有348条戒律。这些戒规犹如“防火墙”,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


    戒律: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后世于是有了“见到戒律如见佛陀”之说;菩萨们用自己的智慧解释佛陀的戒律,形成了各种宗派、各方面的理论,犹如大学里的各个系,有卷帙浩繁的论著,于是有了“戒、律、论”,有了“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有了“大乘”、“小乘”,有了“律宗”、“禅宗”等等的宗派之分······;如何按照戒律来要求自己、来修行昵?那就是要定下心来,解除贪嗔痴,通过感悟、悟道,到达智慧的彼岸——这就是“戒、定、慧”;修行之途,当以“佛、法、僧”为目标。


    图片


    清规:就是管理僧团的规矩。主要经典的特点:三论宗,从最大处往小处,只破不立,还佛原貌。《心经》260字,侧重在“空”,五蕴皆空,观自在即是观世音,避讳唐太宗之故。《乾隆大藏经》镇寺之宝。《大藏经》与日本《大正藏》的同异。“不忘初心”出自《维摩诘经》。居主导地位的儒学唯物与主义的土壤;方丈与住持的区别。


    临了,大和尚专门讲了唐代“净土名人”白居易虔诚向佛的诗句,他一生写了众多通俗易懂的传世的诗篇,也写下了不少信奉佛教的名篇,其中说到的“大诗人71岁时写下的《念佛偈》: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绕忙似剑,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身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图片

    “阿弥陀佛!”——全体起立、恭送曙光大和尚的法喜随赞响起,已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大和尚还没药石,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回到牛首山佛顶寺。走出大礼堂,一轮初亏的下弦月高挂天穹,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只有星星远远地眨着眼,也很亮。


    图片

    编辑丨 明月  责编丨法祥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