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facebook下载地址

facebook邀请码(最新免费)

修行佛法要具备正确的见地

已有 183 次阅读   2016-03-28 16:12   标签做什么  baby  财富  事业照光法师 


      修行佛法要具有正确的见地

      今天要给大家开示的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当注重质量,而不能只求数量。例如:念一句咒语和念一百万句咒语哪个功德大?有的人可能会想“念一百万句咒语功德会非常大”,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念一百万句咒语是以一种耽着(对世间法)而有求的心、或者用一种没有任何发心、观想、回向,与佛法不相应的心来念就没有任何意义和真实功德;而如果用具足清净心、三殊胜来念一句咒语,却会有非常大的功德。还有一个问题:布施一块钱和布施一百块钱哪个功德大?如果一个贫穷的人持有清净心(发心为利益众生而求佛道)布施一块钱,其功德非常大,大得不可思议;而一个富有的人心不清净(所求是现世的财富满足、事业顺利),即使布施一万块钱、一百万块钱也没有功德(可能会获得一点点世间福德),         
       所以更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和称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行功德的大小来源于你的发心和动机。
这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在半年之内念完200万咒语,有的人为了完成数量,却忽略了质量。这样做即使完成了我要求的数量,又有什么意义?!我更希望大家在修法的过程中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每一次念咒语都能纠正自己的(不正确)发心。这就好像我们在选择法门的时候,佛陀的教法里有无量无数的法门、无量无数的殊胜、无量无数的方便,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学呢?我认为没有必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完全可以依一法门而普摄一切法门,当然,修持中要具备基道果,即具备根基——佛教最根本的见地,否则就是盲修瞎练,这是修持的关键。
       所以,不管我们修什么,要明确你的根(基)在何处,观修之道在何处,回向之果在何处。这个要观察,我们好多人不观察,乃至于念够数量也都是给师父一个交代而已。所以,本身的想法(持咒时发心)就错误,那你怎么修都不会与道相应。
       我记得古人有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什么样的情怀!人活一辈子和活一刹那哪个更幸福、更有意义?这看怎么来比较。如果你这一刹那是为了求道而活的,那么比别人活百年都有意义;而如果你活了百年、千年、万年,可仅仅是为了贪嗔痴而活,那你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每次修法时都要明确见地、发心、安住、回向。如果没有这样的正确认识,你不算是在修行。所以,我们务必要使自己每一念的修行都要与基道果相应。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有质量,修法功德才难以思议。如果像混日子般的修行,即使修一百年也没有太大意义。这就如同,以清净心布施一块钱,其功德无量无边;如果耽着于现世的快乐及五欲的满足,发愿将来往生天道,即使布施一百万,也没有功德、没有意义。
       可是,一个清净心的发起从究竟意义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具有清净的见地,如果没有清净的见地,我们的发心、以及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纯正的动机。所以,要将清净的见地运用到每一念的修法当中。因为,目前佛教中最可怕、最令人担忧的是——佛弟子不具备真正的见地。
       前几天,我们谈到汉地很多寺庙的衰败、出家人之间的恶劣、以及寺庙的商业化等等可怕的现象,可是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可怕的,而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才最可怕——就是大多数佛弟子都没有真正的见解、见地,都被物化了。所以,不管是依教义的人、还是盲修瞎练的人,耽着于有、耽着于空,耽着于极乐世界的实有、耽着于善法的实有、或者耽着于一个实有的涅槃是空的概念,这些都不是与真实的佛法相应的。
       所以,什么叫佛教的唯物,就是你的心没有正确的见地,不能清净的安住,你的修持、行善积德都堕落在有相的颠倒和执着当中。如果你这一座修法没有以清净的见地来摄持,那么你的心是唯物的。你们想过没有,一个修行者此一生可以没有成就,但是不可以没有佛教的正见及正确的见地,否则,你连佛弟子的名称都不适合。可是,我们又有谁想过这个问题呢?!念咒求数量、求世间果报,我们所做的哪一点是符合菩提道的呢?因此,如果我们能一念间安住在清净见地当中念一句咒语,行一件善法,其功德都难以思议。如果没有真正的见地纵然修一百年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念一刹那和念一百年(咒语)功德的大小,完全以念诵时是否具有清净见为依据的。

       佛经里有个公案,分享给大家:
       佛成道以后,在王舍城频婆娑罗王处弘法,后被请到了舍卫国波斯匿王处,在此处有个叫波利的大商主。有一天波利商主出海去寻宝,在海中遇到了手捧一掬清水的海神,海神要求他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就让他船毁人亡,如果回答上来就赐给他无数的珍宝)。
       海神问:是一掬清水的功德大、还是大海水的功德大?
       波利回答说:一掬水的功德大。
       海神问:为什么?
       波利回答:一掬清净水能解困厄之人的危难,救人于水火。海水虽大,但人不能享用。所以,一掬水虽小但能救活人命,具有大功德。
       海神听后非常欢喜,便把自己身上的具有妙香的种种璎珞赐给波利,波利满载而归。波利(为人很厚道)想:我没有福德享用这些妙宝,应该供养给国王(波斯匿王)。于是,他就将珠宝供养给国王。
       波斯匿王看到这样微妙的宝物,非常欢喜,召集自己的六万个夫人说:你们谁能在众中脱颖而出,我就把这个(妙宝)奖励给她。
各大夫人看到这样的宝贝都贪着和欢喜的不得了,都想拥有。
       可是,当波斯匿王在人群中来回挑选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叫茉莉的夫人没来,他很生气(我要将珠宝奖励给能够令我幸福欢心的夫人,可是却有人不珍惜这样的机会),就问仆人:茉莉夫人怎么没有来?仆人回答:夫人正在守持佛(教)的(八关)斋戒。因为守戒是不能涂抹香花和佩戴饰品,怕不合觐见礼仪,所以没有来。
       国王很恼怒,下令让茉莉夫人来殿堂,第三次下令后茉莉夫人来了,但是因为要守持斋戒没有装扮,完全素颜的来到了殿堂。
可是,大家发现,茉莉夫人这次虽然没有装扮,却是那么的清丽脱俗,显现的形象跟平时完全不同,非常美丽。
       波斯匿王也感觉到其中的不同,心生奇怪的问:你为什么形态殊特呢?
       茉莉夫人回答:我深感此一生由于业障深重而投生女身,我应该守持斋戒,以成就今生和来世。可能是因为守戒的缘故,所以形象殊特。
       波斯匿王心生欢喜,把海神的妙香璎珞赐给了茉莉夫人。可是,茉莉夫人认为自己在守持斋戒,如果接受这些珍宝,会违背戒律,所以拒绝接受,恳请国王赐给其他夫人。
       国王很生气,表示自己金口玉言,既然说了,茉莉夫人就不能违背,必须接受。
       茉莉夫人(想这些妙宝这么庄严)说:我们去朝拜佛陀,将妙宝献给佛陀吧。
国王很欢喜,带领他的六万夫人和大臣们去朝拜佛陀,并把妙宝供养给佛陀。佛陀对此事做了授记:茉莉夫人将以守持斋戒的功德获得生生世世不堕入贫穷、下贱、暗蔽之处,将来必将获得成就的果报。

       我们看这个故事,首先用大海水和一掬清水作比较,得出一掬清水虽小却能救人于水火,大海水虽大却不能供人饮用,一掬清水的功德大的结论。(可有的人说:大海水可以养活很多海洋生物。这是因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你此一生得到的(物欲享受)再多,若连一刹那都没有希求过无上道,希求过人生的解脱。那么,你此一生得到过什么?拥有过什么?你念的咒语再多,修的法再多,却连一刹那的清净心,清净胜观,清净回向都没有发起过,与道从来没有相应过,你所求的都是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和有为的名闻利养,那么你纵然修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讲这个公案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作为修行者,你的每一次修行,都要与三殊胜相应。无论做什么,首先都要把心(正念)提起来,见地要摆正。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做事情没有见地,心堕落在二元当中,这就走入了佛法唯物的歧途。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教导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用般若智来观三轮体空,把心安住。这就好像,一掬清水和一片大海水相比,结果我们看到一掬清水的功德大。同样,茉莉夫人作为国王的王妃,她没有耽着于五欲的享受,乃至于当国王将妙宝赐予她时,都没有耽着的心而继续守持佛法斋戒,最终得到佛的授记,你觉得她到底是得还是失呢?所以,如果不能具有核心的定解而修持善法,善事做的再多都没有意义。
       当今佛法面临二种形态的摧毁:一种是外相的摧毁,即佛法的世俗话和商业话;一种是内在的(佛弟子不具备佛法本怀,智悲不二的境界、见地),不具备佛弟子的根本见地而盲修瞎练。如果我们佛弟子不能具足和守护佛法根本见地,那么佛法就将毁灭了。外相的寺庙拆了可以重建,可是内心当中没有树立起佛法殊胜、清净的见地,是没有办法行持佛法的。所以,我们现在要避免耽着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有相,修法时不堕落在二元当中、时时用般若智慧串习。要对自己负责。即:修法时要用无我智来串习,用般若智来观照。
       所以,到底是一掬清水大,还是大海水大,关键是看他们(水)的作用。同样,你的人生,到底怎么做?是你做了多少事、活了多久,还是其它的什么最有意义呢?你具不具备佛弟子最根本的东西,你有没有安住在修行当中,要从此处做清净观察。就像茉莉夫人拥有国王的宠爱和五欲的享受,但是她深深的知道此一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因此,她即使面对国王的不满都能严守斋戒,因为她知道什么是可取的。
       你们从今天早课到现在,有多少念头是安住在清净见地上的呢?我们往往都是没有这样做(时时安住清净见地),而自己稍微为住持三宝事业做出一点点努力的时候,就心生抱怨没有时间修行。我提醒你们,无论你“护持三宝和护持众生”事情做的再多,如果你的心没有安住在清净见地上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可值得称道的。就像最著名的梁武帝,盖了几百间寺庙,度化了很多僧尼。可当他问达摩大师他(盖庙和度化)有没有功德的时候,大师说:没有功德。这个无功德不仅是从殊胜意义来说,也是从人生的究竟意义来说的,耽着于有相,堕落在佛法唯物的歧途当中,执取于功德相,能得到无上菩提的成就吗?他所修的到底是佛法,还是世间法呢?!
       所以,佛法与世间法的区别、界限,不是你穿了什么衣服(僧服),而是你的心在何处,佛法的心是超离二元,是要放下自我而利益众生的,你们的善法和修行有没有超离二元,有没有为利益众生而行持。 所以,我今天也要同时告诉大家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世间法。佛法是不耽着于诸边,安住于中道,以此为见地,为根本所摄而行自他二利;世间法则是心堕落在二元迷茫当中,念念与轮回相应。佛法的关键是有清净见地的摄持,哪怕具备一念间,其功德都难以思议。(2016.03.24早斋开示,赵嘉琪根据录音整理)


喜欢这篇日志?收藏或分享到:



分享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