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facebook下载地址

facebook邀请码(最新免费)

邓氏简史:东汉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

已有 109 次阅读   2020-10-26 18:48


核心提示:东汉时,以禹公、邓晨、邓邯三位先祖为代表的新野邓氏家族,中兴汉室,匡扶东汉王朝,邓氏家族由此达到顶盛时期,并从此始称“南阳郡邓氏”...

一、东汉简介简介及其婚育状况

东汉(公元25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十四帝,历经195年。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

按《从汉代婚姻形态略论霍将军夫人的大致情况》载:汉代人初婚年龄根据史料的记载,男子普遍在1418岁之间,女子则是1317岁。从现有的史料看,汉代夫妇双方一般男方的年龄长于女方14岁,平均23岁,汉代人初婚年龄较早。

又按《古代的计划生育·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刘峰著)载:看看历朝历代的平均寿命就知道了,夏代18岁,秦代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代33岁。

再按《邓氏简史:第八章 第二节 西汉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的推断结果从武丁封其季父开始到西汉时邓氏应至少繁衍了63.9。孤峡山人认为可以从理论上推断:

1、禹公至少是曼公的第63代嗣孙,也就是说禹公应是邓氏家族的第65世祖而不是族谱记载中的47世祖。

2、按“汉代人初婚年龄根据史料的记载,男子普遍在1418岁之间,女子则是1317”,则汉代时男人的婚育年龄加权平均的结果“16”(14+18岁等于32岁除以2),由此计算出东汉195年间人类繁衍的理论计算结果应是12.1875代。

那么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邓氏家族至少应繁衍到了第77.0875代(因东汉与西汉之间间隔了前后16年,约为一代人,故邓氏家族的繁衍代数应是77.0875代加上1代)。

二、东汉时邓氏进入顶盛时期,始称“南阳郡邓氏”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是邓氏由盛极而迁的年代。

东汉时,以禹公、邓晨、邓邯三位先祖为代表的新野邓氏家族,中兴汉室,匡扶东汉王朝,邓氏家族由此达到顶盛时期,并从此始称“南阳郡邓氏”,“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胜数。”

由此,东汉时期邓氏始修官谱。“后汉有《邓氏官谱》”,……“《邓氏官谱》及《族姓昭穆记》,晋乱已亡。”“《隋书·经籍志》称《邓氏官谱》晋乱已亡。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见《汉唐南阳邓氏及〈官谱〉〈家谱〉考》)

三、永宁二年(121)邓氏血难之灾引发大迁移

1、永宁二年(121)邓氏血难之灾

东汉安帝时永宁二年(121)邓绥太后病死,阎姬指使他人诬告黄门侍郎、侍中、西平侯邓弘、邓悝、邓阎、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

安帝借这机会令有司奏邓悝等大逆不道,对邓氏家族进行全面打击。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

1)、当时邓悝已死,安帝下诏废邓悝的儿子叶侯广宗所嗣爵位,免为庶人。因郡县逼迫,邓悝子广宗和邓阎子邓忠自杀。

2)、邓骘未参加预谋,仅免特进,遣就国。不久,帝徙邓骘为罗侯。五月,邓骘与其子邓凤绝食而亡。

3)、邓氏宗族免官遣归故郡,没收资财田宅。

4)、徙邓访及家属于边远郡地。

5)、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自杀而死。

6)、只有邓弘的儿子西平侯广德(黜为庶人)、都乡侯甫德因其母与阎后是姊妹,得以保全而留住京师。

7)、前越骑校尉邓康,前被太后削去属籍,徙往夷安,此时却得特邀宠命,征为太仆。后邓康被黜。

《东观汉记》载:癸亥,皇后邓氏坐执左道废,迁于祠宫死,宗亲侍中沘阳侯邓康、河南尹邓万、越骑校尉邓弼、虎贲中郎将安乡侯邓鲁、侍中监羽林左骑邓德、右骑邓寿、昆阳侯邓统、淯阳侯邓秉、议郎邓循皆系暴室,万、鲁死,康等免官。

8)、废去邓京的儿子阳安侯邓珍、邓阊的儿子西华侯邓忠,一古脑儿俱为庶人。

(以上1--8见《后汉演义·第四十一回·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记载)

9)、广德早卒。甫德更召征为开封令。学传父业。丧母,遂不仕。

10)、阊妻耿氏有节操,痛邓氏诛废,子忠早卒,乃养河南尹豹子嗣为阊后。耿氏教之书学,遂以通博称。永寿中,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官至屯骑校尉。

11)、禹曾孙香之女为桓帝后,帝又绍封度辽将军遵子万世为南乡侯,拜河南尹。及后废,万世下狱死,其余宗亲皆复归故郡。

9--11见《后汉书(唐)李贤注·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随着汉安帝时永宁二年(121)及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诸侯之间的战争。使得中原地区哀鸿遍野,再加上灾荒。使得北方人南迁。这也为东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有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南迁。

东汉时期我邓氏先祖们的迁移活动情况孤峡山人搜得这些资料,从这些资料来看,应可以比较明确的看到,此时的邓氏家族,举族南迁避难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家族影响力虽因永宁二年(121)这场莫须有的血难之灾由顶盛而衰,但随着南迁,在南方地区也不断加强。

那么,东汉时期邓氏家族又是怎么样迁移并不断融合中华民族各民族血统的呢?孤峡山人在整理撰文《邓氏简史 第十九章 东汉时邓氏先祖集录》之时,得出结论认为:

邓氏仍以今天的新野县、南阳市、洛阳市为中心区域繁衍生息,同时南迁今天的湖南湘阴和汨罗及平江一带、广东徐闻、江西南昌、江苏苏州和无锡等南方地区,北迁到今天的山东高密地区、陕甘宁和新疆等边远地区。

2、东汉时邓叠、邓磊两兄弟的后裔南迁今天的广东徐闻

按《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载:四年(孤峡山人注:四年即公元92年),封邓叠为穰侯。叠与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又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皆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宪等既至,帝乃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叠、磊、璜、举,皆下狱诛,家属自徙合浦。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中所说的“合浦”,孤峡山人查阅资料得知,《汉书·地理志》载:合浦郡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琮、合浦(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在《后汉书·郡国志四》载:合浦郡,洛阳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口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崖。

《徐闻县·建置沿革》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师平南越,建置徐闻县,辖地为雷州半岛,隶于合浦郡,县治郡治均设在徐闻县西南海滨讨网村(今二桥村)。东汉时仍属合浦郡,县治不变,郡治迁往合浦县。

邓开朝和吴凯在他们所撰的《徐闻汉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中称:徐闻秦时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县,属合浦郡。而后至齐永明中的六百余年间均为郡县之治。

由此孤峡山人认为邓叠、邓磊两兄弟的后裔和郭举的后人,同时被强制迁移到今天的广东徐闻是为最合理的。

3、东汉时邓矿一脉迁到今天的江西南昌地区

孤峡山人在《邓氏简史·东汉时邓氏先祖集录》中曾载:18、邓矿:邓必军宗亲在《南北朝以前的邓氏》称:父邓珍,祖邓禹,生卒不详。南昌县尉卜西山邓城居之。

义宁州志按邓氏谱汉高密侯第三子珍国公生子矿为南昌;……

按邓氏谱汉高密侯第三子珍国公生子矿为南昌县尉卜西山邓城居之矿子梦秋尉海昏遂家西平梦秋生民仰仰生通以经术显明帝时拜左冯翊性介静学者称独坐先生世居西平即汉之西安县也详见古迹(见中华邓氏族谱网《邓通和铜山邓通钱》)。

4、东汉邓氏迁江西

1)、东汉建安年间邓遄迁豫章(今江西)

据江西省志记载:邓遄汉建安末为棠邑令弟遐襄郡太守以避乱自南阳从家豫章遄子灿散骑常侍(依据邓氏谱族记载)灿父遄棠邑令后汉末自南阳始徙家焉。

对此,邓必军宗亲经核实以后在《邓遄、邓遐二公是同胞兄弟还是从(堂)兄弟》中也称:

汉代末期,曹魏当道作乱,邓遄与邓通(道)均在朝中为官,为逃曹氏所害,邓遄与邓通(道)避乱自南阳从家豫章。邓遄携子是因为其家在南阳,此次邓遄是举家迁移,邓通(道)家在西平,邓通(道)只是离开京城回家。

2)、豫章西平人邓通

《江西通志·卷三十八》载:“西平故城太平寰宇记在武宁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

《武宁县的历史名人》载:“汉 邓通 字子渊,豫章西平人。官冯翊太守。

另据史载,邓遐应不是汉代人,更没有到江西。故此,孤峡山人认为,应谨遵史载,而不以谱为准,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江西并无邓遐。

5、东汉时邓珍的后裔于汉末迁今天的江苏苏州、无锡地区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载: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

邓珍的后裔于汉末迁徙到了吴西(当今江苏无锡和苏州)地区。见吴兴勇、郭长庚编著《邓姓史话》。

南唐保大六年小东花秀芳撰写的墓志铭《筠峰(邓汉)》:“按状,邓汉南阳新野藉,其迁江西始于珍国侯裔。遄、遐数世簪缨相承,后分宅梅湖、邓城。”故此,孤峡山人认为,吴兴勇、郭长庚编著的《邓姓史话》应是错误的,邓珍的后裔应是迁入今天的江西南昌为是。

6、东汉时都乡侯邓弘的儿子邓广德、邓甫德的后裔居今河南洛阳地区

邓广德、邓甫德是都乡侯邓弘的儿子,他们的后人东汉时在今天的洛阳地区繁衍生息。理由有四:

1)、《东汉都城选址原因研究》载:建武元年(25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

2)、《东汉洛阳》也载: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当西汉王朝建立之始拟议建都时,曾将洛阳与长安的综合条件加以比较,以后便舍弃了洛阳而定都长安。

东汉洛阳城的遗址在今洛阳市区以东约15公里处。东汉所建的城位于邸山与洛水之间。在一片微向洛河倾斜的坡地上,地面天然坡度有助于城市向洛河之滨排水。这一带山川形势优越:南对伊水、洛水平川,背山面水。东汉洛阳城平面略成矩形但不甚规整,经实测其周长约14公里。

3)、《后汉纪校注·后汉孝安皇帝纪下卷第十七(袁宏》》载:安帝初,天灾疫,百姓饥馑,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反叛。骘等祭节俭,罢力役,推贤进能,尽心王室,故天下赖以复安。乃被诛责,其事闇昧,众庶多称其冤。上既闻之,又感宠之言,乃切诏州郡,还骘等丧,葬于旧茔,使使祠以中牢〔一〕,诸从兄弟归京师 。

〔一〕中牢,即少牢,以羊豕为牲,诸侯礼也。见礼记王制。

4)、《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载:建光元年……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私、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骘从弟河南尹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遵、将作大匠畅皆自杀,惟广德兄弟以母阎后戚属得留京师。

综上四份记载,孤峡山人认为,邓广德、邓甫德两兄弟的后人东汉时在今天的洛阳地区繁衍生息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当然,邓骘的其它堂兄弟的后裔也应在今天的洛阳地区繁衍生息,只是不知道邓骘的哪些堂兄弟的具体名讳。

7、东汉邓骘的后裔在今湖南湘阴、汨罗、平江一带繁衍生息

孤峡山人在《邓氏简史·东汉时邓氏先祖集录》中引用史籍记载指出:

1)、邓骘

罗侯。邓训的儿子,邓禹的孙子。永宁二年(121)5月绝食而亡。后来汉安帝刘祜准许邓骘和长子邓凤迁葬洛阳北邙,其子孙在封邑落籍。见《后汉演义·第四十一回·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记载。

邓伟坚宗亲在《邓禹后裔迁徙江南的五条脉络》一文中指出:

1、邓骘徙封罗侯迁至封邑

据【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记载,邓骘(字昭伯)官至大将军,封“上蔡侯”(封邑在当今河南上蔡),位“特进”。其妹邓绥(东汉和帝刘肇皇后,史称“和熹邓皇后”。)和帝崩,邓绥临朝执政(史称“邓太后”)。建光元年(121年)三月,邓太后崩,未及大敛,邓骘、邓京、邓绥之弟邓悝、邓弘、邓阊兄弟遭到诬陷。邓骘被免“特进”、遣就封国(上蔡)。之后,徙封为罗侯(封邑在当今湖南湘阴、汨罗、平江一带),邓骘和长子邓凤在封邑绝食身亡。安帝(刘祜)准许邓骘和邓凤迁葬洛阳北邙,其子孙在封邑落籍。

综此孤峡山人认为:东汉时邓骘的后裔在今天的湖南湘阴、汨罗、平江一带繁衍生息应是确实可信的。

8、东汉时邓访一脉迁边远之地

邓必军宗亲在《南北朝以前的邓氏》称:邓访生卒不详,世代不详。尚书。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遵、豹外,将作大匠邓畅亦一同自杀。疑为禹公子,且在121年属禹公唯一在世儿子。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载:建光元年……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私、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只称“远郡”,而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地名,孤峡山人认为这最大的可能就是今天的甘肃、新疆、宁夏等边远地区。

《东汉边郡》称:东汉郡县多因袭西汉旧制,边郡没有大的增减,唯郡的治所和辖区稍异于西汉,但边郡领县则较西汉骤减一百多,系在光武时废去,以东北、北方、西北诸边郡省并为甚。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边郡领县不见减少。西南有哀牢内属,增设永昌郡。

东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乐浪、玄菟、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七边郡。

北方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西河、北地等八边郡;代郡属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属凉州刺史部,其余六郡属并州刺史部。

西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陇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八郡。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改天水郡为汉阳郡。

西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犍为、■柯、越■、益州诸边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五十五万余口内属,以其地设哀牢、博南二县,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不韦、云南等六县,合为永昌郡。

南方边郡东汉因前制,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领县、辖区有异于西汉。日南郡南境原象林县地,顺帝永和后为林邑攻占,郡境较西汉内缩;九真郡西部,安帝永初元年(107),“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较西汉扩展。灵帝建宁三年(170),“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分属于郁林、合浦二郡。

孤峡山人已经在上文中提到“邓叠、邓磊两兄弟的后裔和郭举的后人,同时被强制迁移到今天的广东徐闻”,也就是说邓叠、邓磊两兄弟的后裔已经进入了东汉的南方边郡之地,那么,东汉政权就不太可能再将邓访一脉再迁南方边郡之地,因这样会再次在南方边郡之地成为邓氏的兴盛之地,影响到东汉的南方边郡之地的边防治安。

因此,综上孤峡山人认为,邓访一脉最大的可能就是迁到今天的陕、甘、宁、新疆等边远地区。

9、东汉时邓乾后裔迁今天的山东高密地区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载:高密侯震卒,子乾嗣。乾尚显宗女沁水公主。永元十四年,阴皇后巫蛊事发,乾从兄奉以后舅被诛,乾从坐,国除。元兴元年,和帝复封乾本国,拜侍中。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还载:夷安侯珍子康,少有操行。兄良袭封,无后,永初六年,绍封康为夷安侯……以侍祠侯为越骑校尉。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宗门盛满,数上书长乐宫谏争,宜崇公室,自损私权,言甚切至。太后不从。康心怀畏惧,永宁元年,遂谢病不朝……太后大怒,遂免康官,遣归国,绝属籍。

《路史》云:“夷安,古维国,有维水。”

《水经注》里提到的夷安县,为西汉刘邦立国后,将原夷维邑一带地区置县,名“夷安”,县治仍在夷维城。

    夷安置县后,初隶齐国。后改属胶西国与由胶西改称的高密国。时至东汉,夷安县曾为高密侯邓禹子邓珍之封地,夷安城即为侯国都城。

    自西汉置夷安县,历东汉、魏晋,旧《高密县志》载,北周“后地志无夷安,当亦(北)齐省”。

隋文帝杨坚立国,将夷安县并入高密县,自此夷安之名成为历史。

因此,孤峡山人综上认为,东汉时邓乾后裔迁今天的山东高密地区应是较合理的。

10、东汉时邓氏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地区繁衍生息

孤峡山人认为,东汉的邓氏,仍以今天的河南南阳地区为中心繁衍生息。

孤峡山人在《邓氏简史·东汉时邓氏先祖集录》中引用史籍记载时指出:24、邓万世:度辽将军邓遵的儿子,汉桓帝封为南乡侯,拜河南尹。永宁二年(121)被下狱而死,其余宗亲皆复归故郡。见后汉书(唐)李贤注·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

《邓晔》载:西汉末,王莽称帝时,析县(今西峡县)出了一位草莽英雄,西峡历史上第一位将军邓晔。析县(今西峡县)平民……次年正月,邓晔、于匡来降,光武恢复其爵位,拜执金吾。

邓晔的故乡西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

《南乡郡》载:东汉南乡郡辖县:辖8县分别为东汉置的南乡县,所治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秦汉旧县析县,治所在今河南西峡县东。

今天的河南南阳地区和新野是历史上邓氏繁衍生息的中心区域,通过上述资料,我们不难总结出,在东汉时,邓氏家族仍以这一区域为繁衍生息的中心。

11、邓芝的父亲邓同东汉末年自新野入川

《三国人物检索1》载:“邓同,邓芝之父,义阳新野人,东汉司徒邓禹之后,东汉末年入蜀定居。”(不过孤峡山人以为,这一记载查不到史籍记载,应存疑待考)。

12、九江太守邓显

九江太守邓显是东汉汉安帝刘祜年间人,于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5144920,126144年在位)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九月被起义军所杀,他的具体源流世系不明,故孤峡山人将其单独列支于此。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第四节 黄巾大起义》载: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九月,击败扬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邓显的官军,杀耀、显。东汉政府派御史中丞冯赦督地方兵数万人进击,这支义军遭镇压。

    《后汉书·藤抚传》:顺帝末,扬、徐盗贼群起,磐牙连岁。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遣御史中丞冯绲将兵督扬州刺史尹燿、九江太守邓显讨之。

13、邓子敬

    《风俗通义· 愆礼》《南阳张伯大》原文载:

    南阳张伯大,邓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礼事之。伯卧床上,敬寝下小榻,言:「常恐清旦朝拜。」俱去乡里,居缑氏城中,亦教授,坐养声价,伯大为议郎、益州太守,子敬辟司徒,公交车征。

    谨按:《礼记》:「十年兄事之,五年肩随之。」《诗》云:「如切如嗟,如琢如磨。」朋友衎衎誾誾,各长其仪也。凡兄弟相爱,尚同舆而出,同床而寝。今相校三年耳,幸无骨血之属,坐作鬼怪,旦朝言恐。《论语》:「恭而无礼则劳。」且晏平仲称善与人交,岂徒拜伏而已哉!《易》设四科,出处语默。《传》曰:「朝廷之人,入而不能出;山林之民,往而不能反。」二者各有所长。而弃圣绝知,遯世保真,当窜深山,乐天知命。今居缑氏,息偃城郭,往来帝都,招延宾客,无益诲人,拱默而已。饰虚矜伪,诳世耀名,辞细即巨,终为利动。《春秋》讥宋伯姬女而不妇,今二子屑屑,远大失矣。

 


喜欢这篇日志?收藏或分享到:



分享 举报